直播回顾:成为心理咨询师,你需要知道这些事

2019-06-05 11:21:40636

内容来自1879研习社

第22期

嘉宾:

张鹤,1879计划二期班学员、1879计划新晋督导师、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、青岛市格式塔心理俱乐部负责人

主题:成为心理咨询师,你需要知道这些事

大纲:

一、检视你成为咨询师的动机

二、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和范围

三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方式

四、心理咨询师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

正文:

亲爱的朋友们:

大家晚上好,我是1879北京二期学员张鹤。感谢1879的邀请和伙伴们的聆听。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,通过我的分享,能带给大家一些切实的帮助,或者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更客观的认识,如果多些喜欢,就更好了。

我愿意用自己最大的真诚来开启今天的微课,因为成功之道、1879对我来说是生命旅程中的重要部分,因为正在聆听的每一位伙伴,我们都拥有相同的热爱,类似的体验,也许在日后会结伴走一程。

说到这儿,此时此刻,我感到由衷的开心,因为这种志同道合、心意相通的感觉,其实蛮奢侈的,也很宝贵,所以我很珍惜。

一、检视你成为咨询师的动机

首先,我们来聊聊成为心理咨询师,要做哪些准备?我想无论是科班出身,还是半路出家准备学习心理咨询,在决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以前,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,就是问一问:

你是否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的特质?

是否愿意倾听别人?

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、较为敏锐的觉察能力?

是否了解自己的短板、局限的地方,自己能力的边界?

如果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,有较多的“坑”,这里的坑指的是,咨询师没有成长好的地方或者有太多的困扰、压力甚至创伤拉扯着自己,也就是有太多的“未完成事件”。如果没有把这些处理好,在咨询的过程中,来访者的问题很可能会触发咨询师的“按钮”,造成一个咨询过程中的难题,就是无法区隔咨询师本身与来访者的个人议题。这时候就更加要接受督导或咨询。比如说咨询师正经历着丧亲之痛,来访者如果有相同议题,就会很容易被触发情绪。

还有,就是了解自己的需要,是什么让自己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接受心理咨询严格、专业且较为漫长的训练,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。

就拿我自己来说吧。

我对自己的了解,源于我的十几本日记,从初二开始,我几乎每天写日记,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近十年。在十几岁写日记的过程中,我绝对没有想到已经开启了咨询师最重要能力之一的训练——觉察。

并且,我也愿意和别人有深层次的沟通和互动。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以前,我在医院工作,那个时候,我能够深切体会到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怎样一种心情,一有时间就会倾听他们的诉说,或给予一些疏导,病人都非常喜欢我。所以,当我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,就很容易共情到来访者,因为有了医学背景,让我对于评估来访者从躯体症状到心理困扰,会有更多的优势。

以上是我要谈的第一点,要成为心理咨询师,首先是要了解自己,看看自己的优势与局限,需求与意愿,是不是适合投入这段严格而漫长的受训。要看看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是什么,是自我帮助的需求?还是被需要的需求?或者名声、权力以及经济收入的需求?如果对于来访者的每个问题,你都有提供解答或者帮助解决的强烈需求,那么,你恐怕是在满足你自己的助人情结,而不是着眼于来访者的最佳利益上。

要常常觉察你想要助人,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意愿是否强烈。比如,如果有朋友向你倾诉烦恼,可能他只需要倾听、有人关心,而不是被告知“你需要怎么做”。我在给新手咨询师做督导的时候,有的咨询师会有这样的感觉,如果自己无法给予来访者实质的建议,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,不够称职。

其实,咨询师要做的是陪伴来访者,提供一个方向,并且和来访者一起找到属于他们的行动计划。把来访者当做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,而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。帮助来访者生成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建议带给他。

再者,还要评估一下自己或家庭的经济状况。心理咨询师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,需要不断学习与督导,投入与产出恐怕不成比例,在这一点上,心理要有预期。

建议大家多和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接触一下,去了解: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?收入怎样?工作带来的喜悦是什么?烦恼又是什么?怎样平衡和家庭、同事各方的关系?是加入平台还是独立运营工作室?

就好比你想要学习游泳,要先感受一下水的温度,试试把头埋在水里的感觉,体验在水里失衡的感觉,如果一下子跳进泳池,那恐怕只会呛水。在格式塔疗法中,我非常喜欢一个概念,叫做“接触”,接触意味着互动,意味着双方关系的建立,也意味着更深入的了解。

所以,如果要想成为心理咨询师,除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局限、需求与意愿之外,还需要深度“接触”这个行业。

就好像两个人结婚,要有个恋爱过程一样,彼此越了解,互动越深入,接触的品质越高,挤出个人幻想的成分,就越容易把日子过好。对于成为咨询师的过程,也是一样。

二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和范围

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。实际上,心理咨询师从事的是助人工作。但不是所有造成来访者困扰的问题都是咨询师的工作范畴。

比如我们的工作范围一般是心理问题、严重心理问题。如果来访者属于精神问题或神经症则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,这个大家都有所了解,但在实际工作中,情况要复杂得多。我们需要对来访者的情况有所评估和鉴别,也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有所了解。如果我们感到超出能力范围之外,那就先不要急于接案。

除了确定咨询范围,咨询目标的确立有时候也比较容易混淆。

比如我接的比较多的青少年个案,不少家长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或者学习动力下降而来的。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点,咨询师要和家长说清楚,咨询目标不是帮助孩子提升成绩,而是面对学习动力或成绩下降背后的心理问题。

所以,咨询目标是来访者存在的心理问题,而不是让来访者提高成绩,也不是让不上学的来访者去上学。

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,他们希望咨询师成为他们的帮手,这时候咨询师的界限要非常清晰。

这里会面对两个问题,一个是咨询目标的确立,是否是心理问题。如果家长想要提升学习成绩,就不必来找心理咨询师了,去找家教或辅导机构就行。

另一个则是,谁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咨询目标。比如让厌学、逃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多是家长的目标,而作为来访者的孩子,他们的咨询目标又是什么呢?这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确定。通常他们的目标和父母的肯定不一样。如果目标一致就不会来咨询了。

我通常会考虑父母的想法和需要,但又要和他们澄清咨询目标,因为总会有家长想要干扰咨询师或者让咨询师听他的。

有些父母对心理咨询工作会有所误解,以为自己花了钱,支付了不菲的咨询费,就有权利要求咨询师帮助自己达到目的。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显然,咨询师有责任来帮助来访者消除误解。

咨询师不是某个家庭成员的附属品,不是帮助父母让孩子去上学,去改变,也不是同情孩子的不容易,帮助孩子和父母去讲条件。

这是父母或者大众对心理咨询工作比较常见的误解,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:拿人钱财,替人消灾。而事实上,心理咨询的本质不是咨询师去帮助来访者解决什么问题,而是在建立工作联盟之后,和来访者一起面对困难处境,探索是否需要改变及如何改变,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责任并学习应对的新技能。

所以,咨询师要带着觉察工作,看看我们的咨询目标是不是超出了咨询范畴。有没有把来访者该承担的责任在不经意间揽到自己身上来。如果咨询师的助人意愿过强,会妨碍来访者的成长。

在刚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,我也有过这样的体会,就是在 把“咨询做好”这件事情上,给了自己太多压力,看到个案在受苦,就忍不住想要去帮他想办法,当我在督导中提起这种感觉时,我的老师说:“你好像比来访者更努力。”这是对我非常有帮助的一句话,让我看到自己承担了太多。

那么,关于来访者的问题怎么办呢?难道来咨询不是要解决问题的吗?

我们当然要面对来访者的问题,但首先要看到面前的这个处在困扰当中的人,他的心情、他的挣扎、他的无助,在这个基础上去和来访者一起面对问题,至于想不想要解决,是否愿意付出行动及承担责任,则要看来访者自己的意愿。

关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准备,咨询伦理是个非常重要的议题。伦理是某一专业领域的行为规范。

关于伦理方面,我很感谢1879,当然还有廖凤池教授在搭建课程框架的时候,非常重视这部分内容,设置了三天的课程。对有一部分内容,我的印象特别深刻,就是关于伦理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。大家此刻不妨来思考一下,作为一名咨询师,如何看待法律、道德,以及在心理咨询框架下的伦理约束?

我知道这非常不好回答,但廖老师用几句话就讲清楚了: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,法律允许的,道德可能不被允许,违反道德会被社会谴责,但咨询师不是要和大众一样,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做咨询。在咨询的专业领域内,伦理会调整优先顺序,伦理要比法律高一点,比道德低一点。

也就是说,伦理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:法律的要求最低、咨询伦理其次、道德最高。

比如说一个来访者有了外遇,至于是否触犯法律,要视具体的情节而定,也可能不犯法。但他一定违背了道德,咨询师不会去谴责来访者有外遇,而是会和他一起探讨当下的困扰是什么,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困扰,自己的应对模式是怎样的,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个问题,困难在哪里,等等。

所以,咨询师的弹性很重要,在咨询过程中如果要太多道德规范或教条,很容易对来访者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应该,或者产生反移情,失去了应有的客观与公正。

关于伦理,要说一下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是:第一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优先。有的咨询师很想要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,那不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优先。咨询师要随时觉察,是否在满足自己的助人情结?或者是想体现自己的能力?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获益是什么?

其实,有的时候我们要感谢来访者,是他们满足了我们做心理咨询师的愿望,我们要对来访者抱有深深的尊重,要首先考虑来访者的利益。有时候,来访者的情况超越了咨询师的能力范围,但咨询师依然接下来给予咨询,不转介来访者,其实也是一种不符合伦理的表现。所以也像前面所说,咨询师了解自己的能力与限制特别重要。

这也是我要提到的关于咨询伦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,关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责任,也就是说咨询师有义务不断学习专业知识、接受督导,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,并且不得利用专业地位为自己获取私利,也就是说不能接受来访者额外的红包、礼物等有价值的物品,卡片、鲜花适当表达情感的小礼物可例外。

再有就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个问题。当一个咨询师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的时候,我们就能看清楚面前的来访者,他所处的状态是怎样的,怀着怎样的心情,面临哪些困扰,有哪些矛盾和挣扎,有什么样的想法在禁锢他们,是什么让他们无法行动或改变。

当你和来访者的信任关系越牢固,来访者就越敞开,你就越能走入他们的内心,共同面对一些深入的、幽微的,甚至无法向其他任何人诉说的心情或故事。

大家可以想象,这份信任是多么宝贵,这就必然涉及一个重要的伦理议题,对个案隐私的保护。我们在开始做场面建构的时候,都会告知来访者关于保密及保密例外的事情。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、学生心理咨询,员工心理咨询,付费方是家长、学校、企业时,咨询师对保密的度的把握,更需要咨询师小心处理,并且不断学习或者接受督导。

关于伦理要说的实在太多,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,就是咨询禁忌。

关于咨询禁忌我相信很多咨询师都了解 ,但也有必要 一说,最大的禁忌是:不能在咨询期间与来访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性亲密关系,也不得给有过性亲密关系的人做咨询或治疗。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结束咨询关系后,至少3年内不得与该来访者发生任何亲密或性关系。

另外,咨询师在休假、出差、转介时要妥善安排工作,不能遗弃来访者 。

双重关系不属于咨询禁忌,但要尽量避免。若无法避免,就做好专业上的预防措施。

说到双重关系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,心里要有概念,也不必过于介意。比如我也有同学或朋友找到我,想请我给他们的未成年孩子做咨询。通常我会要他们先征求孩子的意见,如果孩子同意就按正规的咨询流程进行。

本来我以为这种双重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咨访信任关系的深入,后来发现,一些青少年,也就是来访者,他们向我表达,正因为我认识他们的爸爸妈妈,他们才更愿意和我谈,愿意信任我。当然这是一类和父母有着良好依恋的来访者,我发现,这种双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,也有利于咨询目标的达成。当然这是一开始,随着咨询的深入,有时候也许双重关系也会制约咨询的深入。让来访者没有办法更深层地谈到一些事情或感受。也有的青少年会抗拒咨询。

青少年咨询并不好做,因为他们往往是非自愿个案,通常是父母联系到咨询师,要带孩子来做咨询。这就牵涉到父母和孩子来咨询前的沟通。

我会建议父母最好以关心孩子的方式向孩子提出建议,比如可以对孩子说:最近我看到你压力有些大,或在一些事情上有困扰,妈妈知道有一个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师,你愿不愿意和他谈谈?

在这里有几点要注意:

一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,父母真心想要帮助自己,而不是自己有问题,需要被改变。

二是以真诚的方式和孩子沟通,不要含糊其词,有的家长会说,去看看,去玩玩,放松一下吧。不是这样的,这样说非常不真诚,不能够真正看见孩子的困扰,没有一起面对和解决的态度,相信孩子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。

最后,我还有个秘诀,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,就是在约定第一次咨询时间的时候,我通常会告诉家长我哪天可以,具体的时间由孩子来决定,这样在没有见面之前,就给孩子一些决定权和掌控感,对于青少年来说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也恐怕恰恰是父母比较少给予他们的。甚至是前来咨询的主要原因。

三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方式

咨询师也会有很多烦恼,有个人方面的,也有专业上的。

在专业成长方面,一是要接受系统、科学的学习,比如我选择1879体系,是希望自己站在巨人 肩膀上,少走弯路,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精进自己的专业。

专业成长的第二种方式是咨询的实务训练。

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培养及继续教育体系并不完善,一些咨询师取得了证照却缺乏实习的机会,咨询师要切记,不能拿来访者练手。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大家可以参加一些系统学习,其中要包括实践部分。比如1879体系中要完成实习才能毕业。

为了夯实咨询技能,我和青岛格式塔俱乐部的伙伴们在线下举办了40多次实训与成长团体,希望能和本地的咨询师一起,不断提升专业技能。在受到1879系统、科学的心理咨询训练后,我也希望自己和团队伙伴将1879所学用于本地咨询师群体的精进,将1879的理念传播出去。

专业成长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督导,督导通常会在3个方面给予咨询师帮助:

一个是个人化,也就是是咨询师本身的特点或局限对咨询过程的影响,比如说有的咨询师会常常打断来访者,有的咨询师很少自我暴露,有的咨询师不愿意面对咨询过程中的张力,等等。咨询师通常不容易觉察到这个方面,督导师会帮助咨询师看到这一点,但不会去做进一步的处理,否则会形成咨询关系。

另一个是概念化,也就是对于来访者问题的诊断和咨询师探讨及澄清,这个来访者的问题是怎样的,假设的诊断是什么?

第三是历程化,会根据咨询师提供的逐字稿,和咨询师一起探讨咨询师与个案互动时所彼此所隐藏的动机、想法及对感觉的了解程度。

在1879学习的过程中,我非常荣幸的受到廖凤池教授、高雄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博士谢曜任老师、许雅惠老师的一对一督导。在1879计划心理咨询督导师的受训过程中,我又受到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教授吴丽娟老师的督导,收获巨大。我不仅从技术层面有了很大提升,在个人探索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觉察,这些觉察,会更好地帮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、督导师。

还有廖凤池教授,他送我的一句话我会永远记得,就是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一句:柔弱胜刚强。我把它当座右铭,时时提醒着自己。

四、心理咨询师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

很多伙伴对于心理咨询师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很感兴趣,其实我们的方法还是蛮多的。

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困扰, 我会接受心理咨询 ,因为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,有必要经历被咨询的体验,对自己也有实际的帮助。

还可以参加成长团体。我称之为输入式的成长方式。在团体中体验、感受、梳理,会获得心灵的滋养。

还有一种个人成长方式是输出的方式,是主动式的,包括给别人做心理咨询,做督导、带领成长团体,写觉察日记等。这些方式会让我在主动输出的过程中获得滋养。

我尤其喜欢带领团体,喜欢这种利用团体力量工作的方式。通常是半结构式的,会设计带领的主题,但是不拘泥于结构,我喜欢根据现场生成的问题,设置体验活动或解决问题,通常面对的人群有父母团体、教师团体、咨询师团体和学生团体。

我最喜欢的是青少年工作。无论是接青少年个案咨询,还是带领学生团体,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,热爱这份苦乐参半的工作,对走入青少年内心,面对他们的信任,抱有一份极大的尊重。

我记得在一个学生团体中,一个女生眼睛亮亮地过来对我说:“老师,我以前常常困惑,我的身边有很多不同的声音,我不知道该听谁的,可是现在,我的心理踏实了很多,谢谢你。”还有一次,在家庭咨询后,一个女孩儿感慨的说:“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第一次这么好好说话。”

咨询师的成长,不仅在学习、督导、个人体验中成长,还要在实践中成长。那些和来访者互动的时刻,无不带给我成长,那些看到人性多样性的时刻,面对来访者或者家长挑战的时刻,勇于在来访者面前自我暴露或者承认错误的时刻,都带给我巨大的能量。

欧文·亚龙说过:“作为治疗师,我们和病人同样经历生命的美好和残酷,我们是旅途的伙伴。”对此,我深有同感,咨询师不是拯救者,要看到来访者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,平等又彼此信任,我们和来访者一起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,共同走一段人生路。

我很喜欢一句话,送给一直在聆听的伙伴们:“耐心对待所有尚未解决的事情,努力去爱问题本身。”

最后,非常感谢1879的邀请,感谢主持人,我希望在国内心理咨询市场仍需规范的现状下,我们能够坚守住自己,严谨、科学地对待自己喜爱的咨询事业,也欢迎有意愿的小伙伴加入1879的学习中,我们一起接受高品质的受训,一起成长。

感谢大家的聆听,谢谢!

内容提供/张鹤

内容编辑/泉铭、如意